在上年因為電影的宣傳所以得知這個已經出版十年,引起一陣嘩然的故事,恕我無知,從前的我是沒有看書的意識,更不用說知道書名。
腐了十年,但其實很多經典還在發掘中的我,今年看了幾套我認為很值得的同人戲劇,啟發了很多關於愛情的感受。
因為曾經戀愛過,所以明暸在書中elio的所有感受,知道他渴望一個人的感覺,近乎瘋狂與狂熱,就像為一個人而生,這個人從出生以來就像自己的致愛般,美好而無暇。
在看電影前我逼不及待的把小說看完,老實說因為我不太喜歡看太多單戀感受,雖然作者確實寫得很美很細緻,但我想看更多elio與oliver相愛的片段,也是草草看完便算。
直到elio的表白,他們沒有明說過任何,但他們因為內心深底互相了解所以明白對方所說的是哪件事,所有看似模糊的句子穿過他們的心化成完美的思維,他們明白彼此,知曉對方與自己一樣。第一次看到書這裡的時候我還帶點懷疑,我害怕oliver會拒絕elio的表白,我害怕oliver猶如brokeback mountain裡的ennis先逃避所有事情,oliver為人太死板,我怕他會怯。雖然我知道他們之間會有甚麼,但我害怕他們之間的甚麼將無法定義。
但在那一吻之後我發現自己的想法有多麼多餘,oliver比想像的更貼近自主,他愛上這男孩,想與男孩相愛,便吻下去。但之後又怯了,他知道了elio和他不只渴望一個吻,所以他不願意給予更多了,會上癮的。
但愛情是會上癮絕不是一個謊話,他們對彼此的渴望促使他們相約於午夜,在這裡我把書和電影都看了數十遍,不得不說elio的演員真的很棒,他把他的困窘和慾望都蘊藏於雙眼,他的每一個支體動作都是elio,他令我相信他就是elio,當他被oliver擁抱的一剎那他便沉淪了,他逼不及待與他索取更多,書中寫得很細膩,他們之間的性愛不只是互相需要,而是互相找尋,他們要把彼此坦露無遺,elio第一次把自己交給他,他想知道眼前這個男人是他有多愛的,他在挑戰自己,同時亦在表達自己,他要表達自己有多愛這個人同時亦得到愛這一個人的答案,他願與他作任何事,他愛他的一切。
在第二天elio發現了這種愛他將無法消受所以他膽怯了,他發現了種愛他將無法消受所以他膽怯了,他感覺到自己已經把自己交給了另一個人,他將不再屬於他一個人了,他只有十七歲,他還不擅去處理所有事情。他不自信,他仍然認為oliver沒有如他愛他那般愛他,他以為這份愛是他一個人建立和支撐,是他追求而來的,怎料oliver說其實早在之前他已經渴望他了。
我很喜歡「渴望」這個字,我認為它是包含了愛的,或是有愛必定包含渴望,想擁有一個人的單純期望,是在愛前最初始的感受,當你對一個人足夠渴望,便會是愛。
Elio渴望oliver的吻,oliver的擁抱,oliver的笑意,不是因為他是誰,甚麼性格,或是說過甚麼話,他只是恰恰渴望oliver這個人,他看見他便是世上最美好的事。
他們的羅馬之旅,我認為是震撼的,令他倆能夠支撐一輩子的,就是羅馬之旅,他們就如普通情侶般可以作任何事,只要他們在一起。他們去看山,去跳舞,去做愛,去談天,他們在此刻只有彼此,他們不是任何人,他們是彼此的自己。
離別時很傷感,記得當我看電影時我有一股要被撕裂的痛苦,elio的背影很落幕,他微微擦擦淚水,流連於車站不欲離開,有把聲音像狂告訴我oliver會回來的,只要等到下一班火車,oliver便會回來,但大家也深知oliver是個克己的人,離開了便離開了,選擇了便不會回頭,elio清楚,但他走不動了,用帶著哭聲的聲線跟母親說「你可以來接我嗎?」
從個人來說,電影比電影比書的結局更虐一點。
電影的elio只能在事後得到一通oliver的電話,卻在最後聽到他要結婚了的消息。無比心痛,最後的elio只能在炭火前流淚,卻不敢在任何人前哭泣。電影很唯美,結局作得剛剛好,但卻最虐心。
慶幸是書中的他們在糾纏二十年後終於迎來了相逢,令我們知道他們的愛沒有停止過,至少elio是很強烈的,他沒有一刻忘記過那六週,沒有一秒不是過著「oliver之後」的人生。二十年很久,二十年沖淡了他們的委屈和輕狂,卻沖不走他們的愛意和記憶。二十年很虐,但對他們的愛來算,愛還在蔓延著。我不擔心他們會否正式在一起,因為我知道他們的心從沒有離開過,就夠。
Timothée Chalamet演活了elio這個人物,我非常感謝。我的愛。